香港浸信教會史蹟點位置

舊堂點:卑利街


年份:1899
地址: 卑利街51號



歷史典故
踏入1900年代的香港,由於轉口貿易及航運發展,經濟日漸成長,加上國內戰亂頻仍,華南地區人口同財富大量南移,中上環一帶成為了商業與中外人口聚居的中心,亦為福音工作帶來新的契機。今日的卑利街,是當年從大馬路走上半山的斜路,接連附近的結志街和荷李活道,歌賦街,縱橫交錯,竟然成為孫中山先生革命的搖籃,在斜路黃花的歷史中回望,又可以緬懷教會另一頁重要歷史。

來自紐約的信徒領袖溫德普夫人,熱心向華人宣教。在1901年,她自己籌錢出資,購入卑利街51號改建為新禮拜堂,同時又去信美國三藩市,聘請湯傑卿牧師回港擔任牧職,會友皆喜隨湯牧之領導,服務社會,熱心學道,建香港浸信自理會於磐石之上。

開埠初期,香港教會發展以西教士差傳宣教為主,但在這個世紀之交,本地信徒更體驗到自立自傳的重要性。隨著新禮拜堂的落成,創設成立「中華基督教香港浸信自理會」,表達出自立的時代信息,雖然當時會友只得28人。

舊堂點:上環百步梯 (1842)
舊堂點:皇后大道西 (1884)
舊堂點:西營盤 (1886)
舊堂點:皇后大道中 (1891)
舊堂點:結志街 (1894)
舊堂點:卑利街 (1899)
舊堂點:荷李活道 (1912)
堅道50號 (1920)
堅道97號